“從一把鋤頭到年產值千萬元的園區,是家鄉給了我和鄉親們扎根的力量。”楊順海的感慨,道出了湖北百萬返鄉創業者的共同心聲。
【資料圖】
2025年新春第一會上,湖北提出以“支點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將返鄉創業作為激活縣域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從江漢平原到鄂西山區,一場由鄉情紐帶、政策紅利、產業基礎共同催動的返鄉創業浪潮,正為湖北建設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注入強勁動能,點燃千萬勞動者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鄉情為媒,吸引游子歸巢
“在上海創業時最想念的就是宜城的牛肉面。”湖北鑫鼎泰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車間里,程青青撫摸著自主研發的高頻碰撞焊接機,這款擁有發明專利的設備,正源源不斷供應給比亞迪、大眾等車企。
從100平方米的上海小廠到2000平方米的宜城智能制造基地,這位41歲的創業者用10年時間完成了從“滬漂”到“宜城智造”領軍人物的蛻變,也吸引了20多名本地技術工人加入。
程青青的回歸不是偶然。荊州市建立的在外人員信息數據庫,像一張無形的網,將散落各地的楚才與家鄉緊密相連。在京津冀、長三角等荊州人集聚區域設立的19個返鄉創業服務站,每年春節前后開展的“返鄉創業推介周”活動,讓“回家”成為越來越多游子的選擇。2025年以來,僅荊州一地就新增返鄉創業6194人。
這種“磁吸效應”在全省形成共振。宜昌市在上海、廣東等地設立6個聯絡站,精準摸排1.38萬名有創業意愿的人員;天門市通過“看家鄉·惠創業·向未來”活動,近3年吸引10萬人回歸服裝電商產業;咸寧市咸安區建立5.03萬人的省外人員信息庫,今年上半年開展60余場返鄉推介活動。
從“孔雀東南飛”到“群雁西北歸”,湖北正以鄉情為媒,吸引著游子歸巢,也為本地勞動者創造了更多優質就業崗位。
載體為基,構建梯度發展創業生態
走進荊州經開區的岑晟返鄉創業園,9.6萬平方米的園區里,36家返鄉企業正忙碌生產。湖北準視光學的車間內,工人們組裝的光學鏡片將供應給華為等企業,這家由楚商回歸創辦的企業,年產值已突破3億元。園區提供從宿舍到食堂的一站式配套,拎包入駐就能開工,這一便利條件讓附近鄉村的富余勞動力也能安心工作。
這種“政府引導+集體出資+市場化運營”的模式,有效破解了返鄉企業用地、資金難題,加速了項目落地和人員招聘。園區毗鄰美的、恒隆等龍頭企業,形成“15分鐘產業配套圈”,未來5年預計帶動投資6億元,提供超1000個崗位。
在湖北,這樣的創業載體正形成梯度布局:13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承載核心項目,37個縣市級產業園區培育中小微企業,26個特色街巷服務個體創業者,237個鄉村工坊扎根田間地頭。
沙市碼頭返鄉創業街巷的蛻變更具代表性。這片占地975畝的老碼頭,通過保護工業遺產、規劃三大主題區,吸引61家返鄉企業入駐。“不僅免了前兩年租金,具體解決了小本創業者起步難題,還幫我們對接了50萬元創業貸款。”在街巷經營文創工坊的李婷,從深圳返鄉后在這里實現了創業夢。2025年“五一”期間,這條1.5公里的濱江創業長廊客流量達11.4萬人次,成為人氣爆棚的創業就業新地標。
從岑晟園區到沙市街巷,湖北正構建起覆蓋“初創—成長—成熟”全周期的創業生態系統。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省級返鄉創業園12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34個,累計為返鄉項目融資超20億元。
品牌引領,激發產業集群發展動能
“從武漢光谷到荊州老家,不僅是距離的縮短,更是產業鏈的延伸。”站在占地210畝的新僑綠色光電產業園,陳義兵望著生產線感慨萬千。這位與兄長陳義紅博士從新加坡回國的創業者,2022年響應“楚商回歸”的號召,投資15.5億元在家鄉建設產業園。
“以前在南方做普工,現在廠里培養我做精密組裝,技術含量高了,發展空間也更大了。”入職該產業園一年的組裝工老李對如今的生活很是滿意。
這個對標武漢光谷的產業園,已吸引30家光電企業入駐,形成從核心部件到終端產品的完整鏈條。這正是湖北以勞務品牌為引領,激發產業集群發展動能的縮影——荊州區培育的“光電荊工”品牌,聯合高校每年培養500余名專業人才,著力壯大本土光電產業工人隊伍,從業人員達3萬余人;天門擦亮“天門衣商”品牌,推動服裝電商年交易額突破500億元,帶動25萬人就業。
數據顯示,2025年湖北返鄉創業人員在農產品加工、文旅、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領域創業占比達67.7%,形成“一人成功創業,百人穩定就業”的乘數效應。2025年上半年,全省新增返鄉創業經營主體超1.2萬個,直接帶動就業8.3萬人,返鄉創業項目營收同比增長23%。
夜幕降臨,沙市碼頭的文創燈光次第亮起,楊順海的蝴蝶莊園里工人已完成收尾工作,程青青的車間仍在趕制訂單……這些散落在荊楚大地的創業項目所點亮的生活希望,正匯聚成湖北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根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