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江潮涌,創新領航。近日,廈門火炬高新區牢記囑托,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廈門火炬高新區是廈門科技創新活力迸發、新興產業聚鏈成勢的生動縮影。高擎創新“火炬”,園區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目前,火炬高新區已集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700家,在全國178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位居第11位。
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火炬高新區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用好深化改革關鍵一招,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主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壯大創新型高成長企業隊伍;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營造更加優質的創新創業生態;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廈門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激活創新第一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題中之義。早在30多年前,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廈門火炬高新區便緊緊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以創新驅動,邁出追“高”逐“新”的鏗鏘步伐。
從廈門島東北一隅貧土瘠地上崛起,到“一區多園”、跨島發展,一顆顆創新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科華數據就是其中之一。
幾乎與廈門火炬高新區同一時期成立的科華數據,起步于UPS不間斷電源產品,深耕電力電子領域超過30年。而創業之初,國內能夠自主研發此類產品的公司幾乎沒有。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金融行業正經歷著從手工操作向電子化轉型的時期。隨著銀行業務量的激增,應對電腦意外斷電的不間斷電源市場需求巨大。UPS不間斷電源這個外來技術,進入了科華的視野。
“當時大部分設備都是國外品牌,我們自主研發的UPS1000入選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說明中國的科技有能力創造出同樣優質的產品。”科華數據董事會秘書林韜介紹說。
技術過硬,得益于企業不遺余力的研發創新。科華數據持續提升研發投入,并與清華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依靠技術創新,向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延伸,向高端市場轉型。
如今,科華數據立足電力電子核心技術,融合創新數字科技,提供數據中心、高端電源、清潔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戶。同時,培養出5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承擔國家級火炬計劃、國家863課題、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等40多項。
與科華數據相隔幾百米遠的宇電公司,多年來深耕于智能溫控器的研發與生產。在創始人周宇的帶領下,宇電公司從大學科研院校的市場起步,并在電爐及熱處理應用領域進行深度研發,創新性研發出人工智能PID(比例積分微分控制)調節算法和包括模塊化技術等硬件技術,實現了在電爐和熱處理行業的大規模進口替代。
此后的10余年間,宇電公司以創新為槳,深耕細分賽道,不斷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去年,公司研發的半導體設備專用串級溫控器,成功通過國內某光伏龍頭企業的產線驗證,這也是國產串級溫控器首次通過半導體市場驗證。此外,搶抓新能源產業機遇,宇電公司成功完成了鋰電全產業鏈所需要的各種類型溫控器的產品研發,逐步實現了對進口產品替代并助力鋰電行業降本增效。
數據顯示,2023年,宇電公司年銷售儀表超過160萬臺,連續10多年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溫控器制造商,產品廣泛應用于光伏、鋰電、半導體、冶金等上百個行業領域。
激活創新第一動力,一個個擁有獨門絕技的“小巨人”茁壯成長。
傳感器是海洋觀測的核心基礎技術,因海洋特殊應用環境,具有技術難度高、制造工藝更為復雜的特性。在我國,進口傳感器幾乎占據了海洋調查的“整壁江山”。近期,廈門市敬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基于MEMS傳感器技術研發出來的深海用壓力傳感器,成功完成了千米海試,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公司副董事長鐘宜潸表示,目前,國內同類型傳感器承受的溫度普遍在100攝氏度左右,而敬微精密研發的傳感器,可以在300多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中持續工作,性能遠超普通標準。因此,除了深海,產品也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等硬核科技領域。
瀚天天成作為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外延晶片領軍企業,去年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工藝的技術開發,正式具備量產能力,極大地推進了碳化硅外延材料的國產化進程;得益于研發的持續投入,星宸科技在智能安防領域的產品競爭力日益增強,公司的IPCSoC(網絡攝像機系統級芯片)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新興應用領域,跑出了“加速度”,業績顯著提升……
“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同時,園區注重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營造更加優質的創新環境。”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多年來,火炬高新區通過“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體系,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蔚然成風。同時,著力構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創新創業培育體系,探索專業化、特色化孵化路徑,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科技創新,離不開耐心資本的蓄能護航。今年7月,廈門火炬高新區新質生產力基金成功組建,目標規模10億元人民幣,由火炬高新區引導基金牽頭出資,5家國有投資機構聯合參股設立,專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未來產業”,以投資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新區產業升級。
灌溉沃土,護苗成長。目前,火炬高新區聚集各類企業3萬多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700家;園區建設有200多個各類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孵化載體近30個;園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14.6%。
精心布局產業賽道
園區創新生態孕育出了科創企業一顆顆珍珠,那么,如何串珠成鏈、聚鏈成群,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走進廈門火炬高新區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現場,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在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區,總投資約30億元的電化學儲能系統建設項目(一期)各項施工作業“馬力全開”,加速推進項目于明年年底竣工投產。作為廈門市和寧德時代在儲能領域深入合作的成果,該項目今年6月開工,將致力于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儲能系統研發測試與實證技術研發創新平臺。
同樣拉滿“進度條”的,還有火炬同翔通用廠房四期項目。這一專業的產業園區建成后,將重點圍繞廈門時代、新能安等鏈主企業,引進上下游配套項目,助力打造完善的新能源產業生態圈。
“項目建設熱火朝天的背后,是廈門火炬高新區不斷壯大的新能源產業版圖。”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目前,火炬高新區已形成以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為發展主體,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組件、下游車聯網和充換電等為配套的新能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園區內新能源企業在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同時,也推動火炬高新區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區位優勢。
產業謀篇布局,源自于“外引”“內培”的雙向發力。上個月舉辦的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廈門火炬高新區共有29個項目完成簽約,計劃總投資約130億元,均為“填空型”“補充型”項目,涉及電子信息、新能源、機械裝備、基金等多個領域,將助力火炬高新區“產業拼圖”加速完善。
30多年來,廈門火炬高新區始終堅持以敏銳的眼光和悉心的培育,聚鏈成勢,并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產業布局,搶占新賽道,構筑新引擎。
作為廈門市首條千億產業鏈,平板顯示產業厚積薄發,成為火炬高新區第一大產業集群、國家試點的光電產業集群。如今,火炬高新區已聚集天馬、友達、冠捷、日本電氣硝子等一批龍頭企業。其中,天馬扎根廈門火炬高新區13年來,已經建立了5條生產線,實現了對新型顯示技術的全面覆蓋,平均每9秒就能產出一塊折疊屏,每6秒就能產出一塊車載屏。
“積極布局下一代新型顯示技術,比如MicroLED顯示技術,天馬在廈門建立了一條中試線,正在大力進行相關工藝、材料、設備方面的開發,希望能夠早日把技術推向量產。”天馬微電子執行副總裁、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磊說。
產業向“新”,火炬高新區企業還積極“搶位”人工智能新賽道,探索“人工智能+”發展路徑,賦能千行百業。聚焦特定領域、專攻細分賽道的垂直大模型成為廈門的優勢所在。美圖奇想大模型定位為“懂美學的AI視覺大模型”;美柚織女大模型聚焦女性用戶群體;天擎公共安全大模型是國內首個公共安全領域的大模型;快商通-漢朝大模型是全球首個消費醫療營銷大模型。
“著力推動大模型的應用落地,今年9—10月,美圖奇想大模型視頻、圖像生成能力完成了全面升級,升級完成后,美圖奇想大模型的架構進一步完善,從AI圖像、AI視頻、AI設計、AI營銷四個維度,切實提升用戶的體驗與效率,深化美圖公司在電商、廣告、游戲、影視、動漫領域的應用實踐。”美圖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欣鴻介紹說。
作為廈門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地及產業鏈(群)的主要載體,當前,火炬高新區正大力構建“3+N”產業發展體系,以電子信息產業、電力電器、新能源產業為三大抓手,輔以新材料、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醫藥與智慧健康等N個新興特色產業。
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高新區將積極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塑造發展新優勢。
把握綠色智能機遇
如果說創新驅動和產業布局為火炬高新區的發展夯實了基礎,那么綠色智能則是新發展格局下,園區產業加速躍遷的又一機遇。
“這兩條排氣管道,一出一進,就能實現氣體的回收再利用。”近日,在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的湖里廠區,公司環安處處長鄭維金指著頭頂兩條巨大的排氣管道向記者介紹起了宸鴻科技打造“綠色工廠”背后的秘密。
原來,由于企業的無塵車間需要常年保持恒溫恒濕的狀態,因此,調節車間溫度和濕度的空調箱成了“全年無休”的耗電大戶。
如何更好地節能降耗?“我們將無塵車間排出的一般排氣體(不含有害物質的氣體)通過排氣管道回收,經由空調箱處理后再通過另一條管道送入到車間,就能實現氣體的再利用。比起重新抽取新氣體,這一做法能夠節空調箱15%的電量。”鄭維金說。
事實上,這樣的“綠色變革”在宸鴻科技隨處可見。比如,通過對高能耗設備根據生產排程適當調整運行參數,以變頻設備替代老舊設備等實現節能效果,年可節省電5000萬千瓦時;以回收的冷卻水代替冰水,用于空壓機的冷卻,實現了75%的節能降耗;積極投入屋頂光伏項目,截至目前已發電約50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5萬噸,累計經濟效益達3000余萬元。
綠色是發展底色,也是產業機遇。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30多年來,廈門火炬高新區越來越多企業在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加速創新探索,并收獲積極成效,點燃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引擎”。
位于火炬(翔安)產業區的廈門ABB工業中心占地面積為42.5萬平方米,是ABB在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不久前,廈門ABB工業中心綠色微電網項目入選《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該園區綠色微電網項目,安裝了10萬平方米的屋頂光伏,實現了50%電力的清潔能源替代,預計未來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34萬噸。基于先進的算法及技術,可實現園區“源-網-荷-儲”的精準調控;作為本地首個云邊協同的虛擬電廠項目,該項目可實現20%負載的無感調控,從而實現整個園區用電低碳化和經濟性之間的平衡。該項目亦是國家能源局于今年2月28日公布的8個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的轉型典型案例之一。
“綠色發展,我們一手促低碳節能,一手則全力推進智造轉型。”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廈門先進制造業高地,火炬高新區針對園區制造企業難點、痛點,通過整合服務資源、提供免費診斷服務、梳理數字化典型場景、舉辦供需對接活動、挖掘企業智能化需求、打造典型標桿案例等一系列舉措,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和專業技術支持,助力企業“智改數轉”,夯實綠色轉型基礎。
近日,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麥克奧迪(廈門)智能電氣有限公司,均通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國家標準的符合性認證,達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級三級。
“通過智造轉型,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人力成本平均節約20%,帶動產品一次合格率達99.5%。”冠捷科技廈門公司總經理陳培文介紹說。冠捷科技廈門公司是冠捷在全球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基地,自2020年開始,在冠捷科技集團層面統籌下,公司圍繞組織架構、策略制定、人才支撐等方面多管齊下,加速推進“智改數轉”。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廈門火炬高新區累計培育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級評估,占全省100%;培育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級評估,占全省57%。 火炬高新區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已聚集智能制造服務商503家,發布產品服務2583項;高新區“智改數轉”自診斷企業超450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一。以數字賦能,推動低碳轉型,高新區正闊步“逐綠”而行。
【亮彩數據】
火炬高新區聚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700家,占廈門市超42%
年產值超百億元企業9家,年營收超億元企業400多家
園區從業人員30萬多名,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8萬多名
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19塊“國字號”招牌,是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廈門片區核心區。(廖麗萍通訊員管軒劉清雷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