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以《規劃綱要》的形式發布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不同時期具有戰略指導意義。這次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了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覆蓋了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與路徑,面對廣大百姓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加多樣的教育新期待,突出問題導向,著力攻克瓶頸痼疾。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李永智:比如說,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等之間的差異,把原來是縣域內的優質均衡,提出了在市域內建立優質均衡的改革發展方向。在學前教育方面,明確關注到2歲到3歲的學前兒童,讓有條件的地區增加學位和托位。在高中教育當中,特別提出了在提高高中教育資源供給的背景下,探索科學高中為代表的特色高中發展。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提出逐步有序擴大優質本科教育的招生人數,也要擴大研究生的培養規模等。為廣大人民群眾上好學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制定教育強國兩步走時間表和路線圖 具體有哪些內容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還制定了兩步走時間表和路線圖,具體分為哪兩步?
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于發友:《綱要》貫穿了強國建設目標的導向。什么是教育強國,我個人的理解有這么幾個強。第一,教育事業發展自身要強,教育質量水平都是強大的。第二,教育發展的保障要強。第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民族復興貢獻強不強。比如,培養的人才能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發揮強大的支撐作用。第四,我覺得是國際影響力強。最后,我覺得人民滿意度、獲得感強,教育強國建設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對解決教育供需錯位等問題提出系統舉措
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強國之本,圍繞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就如何解決教育供需錯位、戰略性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和短板,也提出了系統舉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李永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綱要》中幾個部分都有涉及。在基礎教育階段提到了“沃土計劃”“脫穎計劃”,就是強調拔尖創新人才在早期是應該注重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態。在高等教育階段,專門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分類發展,提出了對高等教育要按照國家戰略、市場需求,來設計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和重要的學術評價等。這些為高等教育能夠適應國家戰略發展、滿足人民需要來培養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基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