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前幾天在超市看到一位媽媽,對著五歲的孩子發脾氣:“跟你說過多少遍,拿東西要輕一點!你看餅干盒都被你碰歪了!” 孩子低著頭,手里攥著餅干,眼里滿是慌亂。
其實那盒餅干只是稍微傾斜,完全不影響,可媽媽卻不依不饒,念叨了一路“你怎么總這么毛手毛腳”。
看著孩子蔫蔫的樣子,我想起自己也曾犯過類似的錯——總在“衣服穿反了”“吃飯掉了米粒” 這樣的小事上較真,直到后來發現,孩子越來越膽小,做什么都怕“做錯挨說”,才明白:養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在小事上不斷消耗他。
1、別在“生活習慣小事”上消耗:允許不完美,孩子才能慢慢成長
鄰居家的男孩小宇,上幼兒園時總被媽媽念叨“太慢”。早上穿衣服,媽媽嫌他扣扣子費時間,直接上手幫他穿;吃飯時,媽媽嫌他掉米粒,一邊喂一邊說“你看你,吃個飯都不干凈”;收拾玩具時,媽媽嫌他擺得不整齊,重新打亂了讓他“按我的方法來”。
久而久之,小宇變得越來越依賴:早上醒了就等著媽媽穿衣服,吃飯時盯著媽媽的臉色,連玩具都不敢隨便碰,怕“擺錯了挨說”。
有次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自己穿外套,小宇站在原地哭,說“我不會,媽媽沒教過我”。小宇媽媽這才慌了——她總想著“幫孩子做好”“讓孩子少犯錯”,卻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孩子自己動手的勇氣和能力。
其實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衣服穿反了,下次就知道看正反面;吃飯掉米粒,下次就會更小心;玩具擺得不整齊,下次就會慢慢調整。
如果總在這些小事上苛責,孩子會覺得“我連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逐漸失去嘗試的動力。允許孩子不完美,給他試錯的空間,他才能在慢慢摸索中,學會獨立和成長。
2、別在“情緒小事”上消耗:少點說教,多些理解,孩子才敢表達
阿雅的女兒朵朵,有次因為心愛的玩偶找不到了,坐在地上哭。阿雅當時正忙著做飯,見狀立刻皺起眉:“多大點事,哭什么哭!不就是個玩偶嗎?再給你買一個不就行了!”
朵朵哭得更兇了,阿雅又忍不住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任性,越哄越哭!” 結果那天晚上,朵朵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淚,好幾天都沒跟阿雅說心里話。
后來阿雅在育兒書上看到一句話:“孩子的小事,在他心里都是大事。” 她才意識到,自己錯了——對成人來說,玩偶丟了是小事,可對朵朵來說,那是每天陪她睡覺的“小伙伴”,是她的情感寄托。
孩子的情緒沒有“小事”,你覺得“不值當” 的事,在他心里可能重如泰山。
如果總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說教、指責,甚至說“這有什么好哭的”,就是在消耗他的信任和表達欲。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我的情緒沒人懂”,慢慢把心門關起來,不再愿意跟你溝通。
多些理解,少點說教,接納孩子的情緒,他才敢放心地表達自己,心里也會更陽光。
3、別在“自主選擇小事”上消耗:少點控制,多些尊重,孩子才會有主見
李哥家的兒子小遠,上小學時想買一雙藍色的運動鞋,李哥卻覺得“黑色耐臟”,非要讓他買黑色的;小遠想報美術興趣班,李哥覺得“學數學更有用”,硬給他報了數學班。每次小遠想自己做決定,李哥都會說“你還小,不懂,聽我的準沒錯”。
結果小遠上了初中后,變得越來越沒主見:買衣服要問“媽媽,這件好看嗎”;選選修課要問“爸爸,我該選哪個”;甚至跟同學約見面,都要問“我該跟他說什么”。
李哥這才著急了——他總想著“替孩子做對的選擇”,卻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變成了“沒主見的木偶”。
養孩子不是“復制”自己的想法,也不是“控制”他的人生。
如果總在“穿什么衣服”“選什么興趣班”這樣的小事上,強行讓孩子按你的意愿來,就是在消耗他的自主意識。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我的想法不重要”,慢慢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長大后也容易依賴別人。
多些尊重,少點控制,讓孩子在小事上自己做決定,他才能慢慢長出“主見”,未來也能更從容地面對人生的選擇。
寫在最后
養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你急不得,也耗不得。
那些“衣服穿反了”“情緒不好哭了”“想自己選東西”的小事,在孩子漫長的成長路上,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你總在這些小事上糾結、批評、控制,消耗的不僅是孩子的精力,還有他對世界的好奇、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對你的信任。
不如試著“松松手”:允許孩子慢一點,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小想法。把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事——陪孩子探索自然,教孩子善良勇敢,聽孩子分享心里話。
愿我們都能做“不消耗孩子” 的家長,用包容和尊重,給孩子一個輕松、快樂的成長環境,讓他能自在地探索、勇敢地嘗試、自信地長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