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2月7日,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以線上與線下互動的形式舉辦主題為“提升林草碳匯能力 拓寬內蒙古森林草原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第77期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
論壇會現場
(相關資料圖)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森工集團的專家學者,圍繞“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進行了研討。
與會專家認為,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任務,立足森林草原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林草碳匯,有效發揮林草資源“儲碳庫”“吸碳器”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貢獻作用,是內蒙古協調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重要內容。
圍繞“內蒙古做大碳匯造林”,專家們建議:一是按照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總體布局,結合我區“一線一區兩帶”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總體布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實現林草資源精準擴庫增容。
二是因地制宜確定黃河重點生態區、大興安嶺森林帶、北方防沙帶等重點區域綠化方式,堅持適地適樹,多樹種、多林種結合,以重點區域增綠增匯突破帶動全區增綠增匯。
三是建立內蒙古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提升的經營技術體系,開展現有典型森林林分尺度植被碳匯功能提升、地力維持和土壤固碳功能協同提升技術研發與示范。四是通過減少森林采伐、開展林草防火、防治林草病蟲害等措施保護現有碳庫,減少毀林毀草造成的“碳庫”損失和碳排放。
圍繞“研究探索內蒙古碳匯交易機制”,專家們建議:一是推進林業碳匯項目發展。結合大興安嶺等現有森林資源現狀,盡快摸清符合開發條件的森林資源底數,建立全區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清單。
二是支持內蒙古森工等區內國有林企采取自主開發、合作開發等多種方式,分類推進林業碳匯項目申報、開發和管理。
三是鼓勵充分利用林草碳匯實施碳排放權抵消機制,支持區內林草碳匯參與國內外碳排放權交易。四是依托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平臺,探索開展區內、省際林業碳匯交易,實時發布全區林業碳匯開發、交易等動態信息。
圍繞“研究探索內蒙古碳匯補償機制”,專家們建議:一是鼓勵呼倫貝爾等地出臺林業碳票管理辦法(試行),試點發放林業碳票,推進林業碳匯(碳票)項目化、市場化、資產化、金融化。
二是探索“碳匯+義務植樹”“碳匯+司法”“碳匯+旅游”“碳匯+金融”等市場化機制。
三是探索建立不同地區間林業碳匯的橫向補償機制,立足區情,重點建立西部盟市對東部盟市、林業碳匯產品消費區對林業碳匯生產區的基于林業碳匯貢獻的橫向精準補償,進而逐漸在全區形成更好體現林業碳匯價值的補償機制。
四是探索經營性項目用地碳匯補償機制,對占用林地的經營性項目所造成的生態價值損失,通過市場化購買等價值的林業碳匯予以補償,實現林地生態價值占補平衡。
(義博 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