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中拿著一本微微泛黃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寫著當年他學習艾薩爐主控系統時記錄的英語單詞和控制參數。
“車間流行著一句話,有事找徐勞模,沒有他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工作人員楊旭林自豪地對記者說。
從懷揣冶煉夢想的懵懂少年,到打破技術壁壘的“艾薩爐專家”,全國勞模、馳宏鋅鍺熔煉廠作業經理徐成東,用20余年光陰,讓艾薩爐煉鉛的“中國方案”驚艷國際舞臺。
(相關資料圖)
“串門”少年敲開冶煉之門
“去當一名冶煉工人。”1991年,懷著對冶煉行業的憧憬,徐成東加入了會澤鉛鋅礦第一冶煉廠。然而,他卻被分配到了水泵運轉班。
一有空,他總會去冶煉車間“串門”,和工友聊聊如何“打爐子”。直到1995年,徐成東才終于調崗到燒結車間,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作為冶煉新人,他每天纏著老師傅請教,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以至于老師傅看到他“都想躲著走”。
在此后的時光里,徐成東自學大專課程,成為燒結一班班長,并帶領班組取得了連續3年生產業績第一的成績。
2004年,徐成東距離此前只在書本上見到過的艾薩爐更近了。彼時,會澤鉛鋅礦已改制為馳宏鋅鍺,為應對新挑戰,公司決定引進能高效冶煉金屬礦石的艾薩爐。
聽到這個消息,徐成東很是興奮,但現實卻狠狠給他潑了盆冷水。“你沒有文憑又不懂英文,沒有達到去澳大利亞學習的條件。”只有初中學歷的徐成東被攔在了門外。
短暫失落后,徐成東找到出國參加學習的技術員,將厚厚一沓英文材料全部復印了下來,逐字逐句抄寫記錄,背誦英文單詞。
2005年,公司推出競爭機制,經過4次考試,徐成東從40多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艾薩爐操作工,并將此后20余年的時光都獻給了艾薩爐。
云嶺工匠的聲音被世界聽見
成為艾薩爐操作工只是第一步,駕馭艾薩爐煉鉛才是徐成東的目標。然而,這條路注定困難重重。
外國專家操作艾薩爐時不允許中國工人在場,徐成東只好抓住一切機會請教,“復原”設備調試過程,努力將200頁英文操作手冊“消化吸收”。
一次培訓課上,外國專家指著黑板說:“誰能來畫下艾薩爐的路線圖?”在場的工人,誰也沒有信心。徐成東舉起了手:“老師,我來畫。”當他熟練地在黑板上畫出艾薩爐線路圖時,外國專家立刻對他刮目相看。
2005年7月,艾薩爐正式投產。由于用艾薩爐煉鉛,國際上并沒有可借鑒的成功案例,一開爐問題便接踵而至。
7月25日夜晚,艾薩爐突然出現熔池大面積凍結,外國專家團隊緊急召開臨時會議,提出采用燃油富氧重熔的加熱方法解決熔池凍結問題。
然而,這種在煉銅領域百戰百勝的加熱方法,在煉鉛領域卻栽了跟頭。3天的持續高溫加熱,不僅沒解凍熔池,反而使艾薩爐噴槍因負荷過高而損毀,損失進一步加重。
危急時刻,徐成東“站”了出來。
“銅的導熱性是鉛的10倍,加熱方法可能行不通。”他頂著外國專家質疑的目光說,“可以采用特殊的進料模式,用高品位的鉛精礦補充熔池內在高溫下揮發的鉛,通過上層燒熔、逐步推進的方法解凍熔池。”
這個方法并未獲得認可。爭吵中,外國專家狠狠將凳子砸向窗戶:“你們根本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項目虧損不等人,慎重考慮后,公司授權徐成東帶領班組對艾薩爐進行“搶救”。
僅僅用了90分鐘,艾薩爐熔池便全部化開。取樣表明,渣含鉛指標接近目標值。整個車間歡呼雀躍,曾與他爭吵不休的外國專家也豎起大拇指:“了不起的中國工人。”
7月30日,這座艾薩爐成功產出20余噸粗鉛,成為世界上首座用于煉鉛的艾薩爐,云嶺工匠徐成東的聲音,被世界聽見。
“徐,要不要來澳大利亞發展?”外國專家向徐成東拋來橄欖枝。
徐成東搖搖頭:“我要讓技術留在中國。”
用創新回答“何為工匠”
艾薩爐前火花飛濺,頭戴安全帽的徐成東與同事穿行在設備間,儀表盤上跳動的數字映照在他的臉上。泡沫渣太厚、爐槍使用壽命太短,冶煉能耗太高……他在筆記本上一一記錄。
“調整給氧量和給風量,明天再試試。”在徐成東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艾薩爐噴槍使用壽命從原來的不到1天逐步提高到6天以上,泡沫浮渣厚度降低了75%……
徐成東轉身走向車間角落的物料架,指尖撫過那些標注著失敗日期的試樣——每個標簽背后都是上千次的配方調整。
徐成東帶領團隊以創新為刃,向更多世界級難題“亮劍”:他們采用強化還原技術,將還原爐的生產效率從每天5爐提高到10爐以上,讓還原爐噴槍使用壽命從不到1個月延長至12個月……
徐成東的徒弟趙超對還原爐產能突破的過程印象深刻。
“最初聽說要把每天5爐提升到10爐,大家都覺得不可能。”他坦言,試驗一度停滯,是徐成東帶著團隊逐幀分析生產錄像,把每個環節拆解成了可量化的參數。
“他總說‘不可能里藏著可能’,跟著他一點點試錯、調整,最后真就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回想那段日子,趙超依然佩服師傅在質疑聲中堅持創新的魄力。
在熔煉二班班長高加斌眼中,徐成東總能在技術困局中找到破局的微光,“帶著大家一次次把看似遙不可及的產能目標變成現實”。
這一切,都被徐成東歸納為一句話:“把‘好’做到極致,才是工匠。”
隨著冶煉工藝的革新,徐成東團隊與制造企業聯合自主開發出第一代、第二代側吹還原爐技術,該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行業主流設備。此外,團隊還實施了艾薩爐煉鉛先進操作法等20個技改項目,讓“洋設備”煥發新的生命。
“現在,國外的技術已經被我們淘汰。”徐成東指著展墻上密密麻麻的工藝圖說,“當年外方說我們的方法不可能成功,現在該輪到我們‘出題’了。”
徐成東看向窗外,安全帽下晃動的年輕面孔,恰似10年前那個在艾薩爐前記錄數據的自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