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李少輝 聶金秀 記者羅勉報道 日前,有觀鳥愛好者連續兩天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銀湖灣濕地公園見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這是江門首次記錄到東方白鸛。專家認為,候鳥是生態環境重要的指示物種,廣東多地發現珍稀候鳥,說明全省生態狀況向好。
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近年來,廣東省多措并舉,著重加強11個國際鳥區建設,提升廣東沿海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徙通道上重要停歇點、繁殖地和越冬地的重要作用。此外,持續推進珠三角地區19條水鳥生態廊道、74處生態節點建設,構建“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的水鳥生態廊道空間布局,提升廊道節點質量、修復水鳥棲息地環境、打造科普宣教系統、發展水鳥生態旅游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
3月20日至26日是廣東省第四十一屆“鳥節”暨“愛鳥周”,全省多個地方發起各類愛鳥護鳥行動。
據了解,東方白鸛是大型涉禽,去年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新增東方白鸛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近年來,東方白鸛陸續光顧廣東省多個地區,包括廣州南沙濕地、深圳福田紅樹林、湛江雷州紅樹林,一般以單一個體形式出現,數量極為稀少。專家介紹,東方白鸛等珍稀候鳥對環境非常敏感,它的出現表明當地森林、濕地和水域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廣東省林業局的資料顯示,江門市森林面積達42.92萬公頃,濕地和水域面積約17.46萬公頃,吸引許多鳥類選擇在此棲息越冬。
廣東省林業局有關人士表示,全省林業部門將嚴格防范和打擊非法獵捕、交易和經營利用候鳥等野生動物活動,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團隊開展候鳥護飛行動,確保春季候鳥遷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