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頭疼”,六年級女孩近一個月來,每天放學回家都說頭暈、頭疼,渾身沒力氣,連作業都寫不動。
剛開始,媽媽覺得她是為了逃避學習,所以裝病,但帶她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生理上的問題,這才意識到,孩子是情緒出狀況了。關鍵,這不是個例。
即便是看起來還在按部就班、正常上學的孩子,大部分也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對學習感到厭煩、學不進去的問題。
(資料圖片)
國內科研機構對全國30多萬中小學生的一項調研顯示,孩子們普遍存在“四無”現象:
- 學習無動力,厭學情緒重
很多人覺得,孩子是因為學習成績差所以厭學,但現實是,很多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也有強烈的厭學情緒。
- 沉迷游戲、社交媒體,對真實世界無感
越來越多的孩子與真實世界斷聯,整天躲在虛擬世界里,以逃避繁重的學業和現實的困境。
- 缺乏真實社交的能力
在現實世界里缺乏社交、溝通的能力,習慣在網絡上找朋友,沉迷追星、二次元,熱衷于集卡牌、手辦。
- 對生命沒有價值感和意義感
很多孩子現實感很弱,經常感覺孤獨、空虛,沒有價值感和意義感,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對生活沒有信心和期待。
更讓人擔心的是,還有將近70%的家長仍在重復“致命操作”:當孩子說方向盤太重握不住時,我們卻搶過操縱桿,猛踩油門。
社會壓力大,教育太卷,這些確實也是重要的環境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我們都太強調“正確”和“應該”,而忽視了孩子自己的探索和內在動力。
舉個例子。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輛汽車,很多父母是一直坐在駕駛座上,替孩子開車的。
原因是“大人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擔心孩子自己開不好,會走錯方向。
這對父母來說的確會更有安全感,但對孩子來說,連犯錯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他只會感受到“事情完全不在我掌控”的不安和無力。
年復一年,孩子沒學會開車,父母也放不開手。
孩子還會覺得,開車這事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反正有爸媽在呢,我也沒啥價值,干脆睡覺好了。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生生搶下了孩子對自己人生的主導權而不自知,卻還在怪他,不懂珍惜,不識好歹。
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既然我的人生都與我無關,我干嘛還要上心,干嘛還要努力。
被長期關在籠中的雛鷹,會在羽翼豐滿后,忘記如何扇動翅膀。
這種長期的“空心化”,還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危機。
那些從未掌控過自己人生的孩子,終將學會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尋找失控的刺激,在追星群里汲取被剝奪的認同感。
孩子需要機會,去嘗試主導,去學習自我負責,所以,在安全范圍內,要允許孩子撞南墻。
只有減少對孩子成長的過度干擾,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更有力量,也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