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15日,山東臨沂市臨沭縣2025年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及小學、初中教師轉崗高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在臨沂市工業學校舉辦,該縣近200名新教師及轉崗教師參加培訓。(臨沂市工業學校宣傳官微/圖)
近期,山東臨沂臨沭縣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培訓:近200名新教師及轉崗教師參加崗前培訓,其中部分原來在小學或初中任教的教師,經過培訓后將在秋季學期前往高中教書。
這一被稱為“跨學段任教”的做法正在全國許多地方出現,包括小學到初中、小學到高中、初中到高中的教師流動。學段之間的壁壘正在被打破。
【資料圖】
這種現象背后,是學齡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隨著出生人口下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數量減少,而高中階段特別是普高學位需求相對穩定,導致教師資源配置需要重新調整。
從教育規律來看,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方法和學生心理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小學教師注重耐心與基礎引導,高中教師則需要更深的學科知識和應試指導能力。讓教師跨學段任教,既是對教師能力的挑戰,也是對教育質量的考驗。
有教育專家表示,這種調整短期內可以解決教師資源配置問題,但長遠來看,需要建立更科學的教師流動機制和培訓體系,確保教育質量不因教師的跨學段流動而受影響。
一位即將從初中轉教高中的教師坦言:“壓力很大,但也是專業成長的機會。我正在積極準備,希望能夠順利過渡。”
學生和家長對此看法不一。有的擔心教師跨學段教學會影響教學質量,有的則認為有經驗的教師無論教哪個學段都能勝任。
教育部門表示,將加強對轉崗教師的培訓和支持,確保他們具備在新學段任教的能力,同時也會密切關注這一政策實施后的實際效果。
人口結構變化正在重塑教育生態,教師跨學段任教可能只是開始。未來,教育資源分配、教師隊伍建設還將面臨更多挑戰與調整。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既保證教育公平又不犧牲質量,需要教育決策者慎重考量。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無論教師在哪個學段,對學生的關愛和專業素養始終是關鍵。這場跨學段執教的探索,值得持續關注。